中欧体育中国楼市动态
发布时间:2024-01-07 00:44:46

  中欧体育58同城、安居客2日发布的2023年《2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2月全国重点城市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92%。其中,一线城市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102.8%,上海、广州、深圳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均超1倍。二线城市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91.5%,三四线重点城市新房找房热度环比上涨86.4%。

  从全国新房市场找房热度涨幅来看,昆山、长沙、中山、南宁、嘉兴、无锡等城市领先。

  购房者信心也开始恢复。报告显示,2023年2月购房者信心指数为106.7,环比上涨2.3%。有52.5%的购房者认为2023年3月份楼市调控政策的走向将保持稳定,约四成购房者认为2023年3月楼市成交量环比走势将略有上涨中欧体育。

  二手房市场预期也有明显回升。报告指出,2023年2月房地产经纪人信心指数为114.6,环比上涨3%。值得注意的是,在楼市复苏信号频发的情况下,二手房市场活跃度提升。报告显示,2月份全国新增二手房挂牌房源量环比上涨238%。其中,上海和广州新增挂牌房源量环比涨幅超两倍,北京和深圳环比涨幅超1.5倍。湖州、嘉兴、惠州、昆山等城市环比涨幅超5倍。

  日前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月份百城新房价格结束环比“七连跌”,重点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同比回升均近50%,楼市走稳趋势显现。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表示,2月份重点城市一二手房的市场交易量呈现提升趋势,用户的线上搜索、浏览量等前置性指标也出现了明显增长。他认为,从供给端的金融支持,到需求侧的限制性政策松绑,市场的预期已逐步清晰。全国重点城市市场回暖态势有望延续,北京、深圳、杭州、南京、苏州等热点一二线城市或现“小阳春”行情。(完)

  下行持续一年多的中国楼市开始出现企稳信号。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多项房地产指标同比跌幅大幅收窄,甚至“由负转正”,楼市热度现回升迹象。

  今年前两个月,房地产投资、销售均有所改善。当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2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同比下降5.7%,跌幅较2022年全年收窄4.3个百分点。同期,商品房销售额降幅也从去年全年的超26%,收窄到0.1%。

  部分指标已“由负转正”。1-2月,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8.0%。商品房销售中,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3.5%。商品房销售均价也较去年同期小幅回升。

  今年春节假期过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多个热点城市相继曝出楼市超预期升温的消息,特别是二手房成交量持续增长、部分城市二手房价也有小幅回升。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当日表示,总的来看,目前房地产市场还是处在调整阶段,后期随着整体经济逐步改善,市场预期转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企稳。

  2022年,由于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下行状态。去年一些头部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住房交付困难。对此,国家和各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随着经济转暖,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

  贝壳研究院市场分析师刘丽杰表示,1-2月份市场复苏主要是前期积压的购房需求补偿性释放,其中大量的交易是改善性换房需求,短时交易量比较高并不意味着市场进入了快速升温阶段。

  需要看到,目前市场的各项前瞻性预期指标尽管有恢复,但并没有一下子进入较热的区间,价格变动也相对平稳。而且,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待售面积仍在增加,库存去化压力仍较大;房企融资和拿地信心虽有边际改善,但尚未完全恢复。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今年开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企稳,主要来源于三股力量:被疫情阻碍的刚性需求、换房需求,以及预期好转带动的需求。反映在网签数据上,预计需求修复至少会持续到一季度。

  不过,李宇嘉提醒,进入3月份,楼市企稳回升的势头并未加速,部分热点城市二手房市场回升态势放缓;新房市场来访、认购等先行指标也出现下行中欧体育。这意味着需求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刚需动力不足,改善性需求的循环链条不畅。后续市场能否持续企稳,还取决于对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的政策扶持力度、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等因素。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政策面的支持和呵护、宏观经济面的向上向好、居民对就业和收入的预期、房地产销售量价企稳等积极影响,将对居民购房信心带来支撑。3月份是房企传统的供应旺季,“小阳春”行情值得期待。

  不过,他也观察到目前市场表现出一二线城市、二手房、改善性购房需求先行复苏的分化特点。同时,土拍市场、投融资等供给端数据显示其复苏仍滞后于销售端。若点状复苏的分化现象持续,或影响房地产行业后续复苏持续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丽杰认为,随着这波积压的需求快速释放,预计3月市场修复势头较2月有所放缓。但这也并不代表市场“熄火”,而是在向交易中枢修复过程中的正常振荡。(完)

  202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宏观经济好转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信心加快恢复。

  向市场传递了一份信心,也给2023年定下了总基调:强复苏,搞经济,谋发展。

  作为高层定调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也将在2023年被委以重任。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2023年以需求端为抓手,旨在缓释行业风险调控脉络十分清晰,这将指引和影响今年楼市的整体走向。

  如果说,2022年是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底”,那么2023年房地产或将迎来“市场底”。

  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5%。

  可以看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曙光已现,2023年开局,产业链正在加速修复,各项指标的降幅出现了明显收窄,与2022年月度降幅逐月扩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华泰证券表示,2023开年以来,随着经济复苏和政策发力,房地产市场迎来积极变化,开发投资、新开工、销售、到位资金等重点指标同比降幅均出现收窄,竣工同比转正。

  同时,行业头部玩家的销售数据反弹迹象更为明显。以龙湖集团为例,3月17日,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张旭忠在2022年度业绩会上表示,今年2月,龙湖全口径销售为174亿元,同比增长了86%,环比增长了61%。

  但张旭忠进一步透露,从龙湖重点关注的47个城市来看,并非所有的城市都在同步回暖,1-2月份,杭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签约成交金额同比上涨20%,相对能级比较低、比较弱的城市仍继续承压,如常州、大连、绍兴、台州等城市,成交金额同比下跌超20%。

  站在大周期的维度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不可避免地进入“黑铁时代”。因此,平稳复苏、城市分化或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新常态。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分化的还有房地产企业,稳健者已率先企稳复苏,大部分“掉队者”或将继续陨落。

  逆势之下,部分优质的头部房企已经率先企稳。3月17日,龙湖集团发布的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2年营收2505.7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归属于股东的核心净利润225.4亿元,同比亦稳中有增。核心税后利润率为12.3%,核心权益后利润率为9.0%。

  在行业整体下行、多数房企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龙湖集团能够实现收入、盈利的双增长,实属难能可贵。

  对于这份成绩单,市场也颇为认可,财报披露当日,龙湖集团股价盘中一度大涨超6%。

  根据申万行业分类,目前,超过70家A股上市房企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或快报。统计显示,近60%房企预告净利润亏损,约70%房企净利润同比下滑。

  整体业绩下滑,是多数规模房企集体陷入负增长的直接反映。据克而瑞统计,2022年有近九成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同比下滑,同比降幅大于50%的企业数量达到36家,另有32家百强房企累计业绩增速在-50%至-20%之间。

  行业周期更迭,疯狂加杠杆的激进者正在被周期反噬,稳健前行者正在穿越周期。

  龙湖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陈序平在最新的财报表示,“地产行业经历了深度调整,拐点已现”。

  众所周知,土地储备是所有房企未来发展的基石,谁在寒冬中逆势囤货,谁就将大概率在下一波回暖行情中脱颖而出。

  受房地产市场低迷,资金链紧张等影响,2022年以来,土地拍卖市场持续低迷,房企拿地变得愈发谨慎。

  在2022年,龙湖集团在寒冬中亦有所斩获,坚持聚焦高能级城市,抓住绝佳的机会窗口,积极新增土地储备。

  据财报显示,在2022年,龙湖新增收购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为448万平方米,权益面积为291万平方米,平均权益收购成本为每平方米10,461元。按地区分析,长三角地区、西部地区、华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及华中地区的新增面积分别占新增收购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的51.8%、25.2%、9.7%、6.7%及6.6%。

  业内人士分析,龙湖主要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成都、合肥、昆明等一、二线城市拿地,意味着,公司资金充裕,仍保持较强的土地获取能力,且在高能级城市拿地,有望在2023年城市分化行情下占得先机。

  张旭忠表示,在拿地方面,龙湖今年将严守投资纪律,确保地块周转率以及利润率。

  截至2022年末中欧体育,龙湖集团土地储备合计5795万平方米,权益面积为3975万平方米。土地储备的平均成本为每平方米5221元,为当期签约单价的33.8%。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时期已经逐渐过去,未来的常态化大概率是,低增长、分化式的发展格局。

  因此,在房地产行业内,关于“第二增长曲线”、“第三增长曲线”的讨论从未停止。

  有观点认为,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由增量转向存量,房企规模至上的战事,逐渐落下帷幕,而非地产开发的经营性业务的实力,将成为新环境下,衡量行业排位和企业安全度的重要标杆之一。

  站在关键的转折点上,越来越多的房企已经开始勾勒出未来版图的轮廓,试图通过经营性业务的快速增长,释放出更高的成长活力,龙湖便是佼佼者之一。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龙湖集团由运营及服务业务组成的经营性收入实现236亿元(不含税),同比增长25%,5年复合增长35%,经营性利润占比达27%。这是目前房企中不多见的利润占比。

  运营业务上,截至2022年末,龙湖商业已进入全国32座城市,在手商业项目139个,累计开业运营商场达76座,已开业运营商场建筑面积为722万平方米(含车位总建筑面积为927万平方米)。

  尽管过去一年,因疫情袭扰,龙湖集团的商场运营遭遇不小挑战,但得益于稳定的出租率及租金结构,租金收入同比增16%至94.3亿元。随着疫情管控优化,这块业务大概率将迎来一波报复性增长。

  另外,据财报显示,龙湖冠寓在推动产品升级的基础上继续寻找增量,总开业房间数已达11.6万间,紧扣民生底色,超2万房间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诞生6年来,龙湖冠寓累计服务近50万租户,租户满意度达95%。其专为企业员工提供专属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冠寓“冠企荟”已累计服务企业近3万家。

  陈序平在业绩会上表示,未来5年以内,龙湖集团的非地产开发业务利润占比将达到50%以上。他透露,2023年,预计新开商业项目11个,当年新开项目对2023年的租金收入贡献预计将超过4个亿。。

  由此可见,运营业务和服务业务,已成为与地产开发业务并行的“第二”和“第三增长曲线”,正在持续为龙湖贡献源源不断的运营性收入、现金流,龙湖面向未来的阵势已经拉开。

  2023年,对于龙湖集团而言,无疑是关键一年,其将迎来30周年。站在下一个三十年的起点,龙湖已经逐渐描绘出了未来战略增长的版图。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龙头房企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31日在该公司2022年业绩会上对房地产市场形势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认为,房地产市场既没有“狂飙”,也没有“倒春寒”,新房需求“上有天花板,下有保底线”。

  郁亮认为,从万科的视角来看,市场仍然处于温和恢复的阶段。2月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销售量与1月相比确实出现较明显的回升。

  原因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去年12月、今年1月的部分需求积累至2月集中释放;二是今年春节较早,对1月成交有影响;三是房地产政策环境较为友好,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政策,市场信心有所回升;四是房价确实有所下降,对自住需求而言性价比提高。

  但他认为,从1-2月整体来看,一、二线城市新房成交量同比上升7.2%,这一增速谈不上“狂飙”。同时,3月以来的周均成交比2月高点回落了6%左右,但3月新房成交水平仍超过了2022年绝大部分时间,因此也没有“倒春寒”,市场还在温和复苏的轨道上。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新房市场还有多大潜力?郁亮认为,新房需求方面可谓“上有天花板,下有保底线”。一方面,国内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0平方米,加之,近几年大规模建设的住房也在陆续交付,在大量的供应下,新房市场需求无法再回到2021年历史峰值。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不发生突发性变化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市场仍能保持12亿平方米左右的需求。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机会在哪?他认为,房地产行业未来无法再回到对住宅开发过于依赖的阶段。他表示,万科将在牢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继续坚持走开发、经营、服务并重的道路。

  郁亮认为,新发展阶段下,经营性不动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在明显变强。郁亮称,从中长期看,万科经营服务业务处在增长轨道上,整体收入今年会保持两位数增长,对集团贡献更多的正向盈利。(完)

  财联社4月12日讯(记者 王海春)上海房地产大宗交易市场活跃度,正在稳步提升。

  据仲量联行监测数据,2023年一季度,上海房地产大宗交易总成交量约247.6亿元,共有13宗交易,同比增长0.65%。

  “整体来看,一季度大宗交易市场延续了2022年四季度的活跃态势中欧体育,投资热度持续回归,投资者对上海投资市场的预期更加积极。”仲量联行投资部华东区资本市场部总监孙翎表示。

  仲量联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机构投资者的成交金额占上海房产大宗交易成交总额的80%,较去年的40%出现显著上升。

  其中,产业园区及长租公寓受到机构投资者青睐,两宗超50亿元的大体量项目,将产业园区成交量占比拉高至72.4%。尽管长租公寓单项目体量较小成交金额有限,不过就成交数量而言,长租公寓在所有成交中的占比达到23%。

  戴德梁行华东区资本市场部执行董事卢强指出,对比过去几年一季度数据可以发现,今年一季度沪大宗交易市场成交量处于相对低位,但另一方面,投资市场热度未来回暖的态势,要好于预期。

  “从我们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外资对国内房地产的兴趣不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来的稳定性、韧性及增长速度,让不少外资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今年春节以来,不少外资投资机构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进行调研,正在上海等热点城市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卢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孙翎也告诉记者,随着疫情措施得以进一步优化,国内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境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热度再次回归。

  “去年年底以来,不少外资在亚太地区的活跃度有所提升,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多家深耕国内市场的外资机构,计划在合适的时机设立人民币基金,为投资中国市场开辟新的投资途径。另外,新加坡、东南亚地区的资金,以及中东地区和欧洲的部分投资机构加大了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力度,正在上海等城市物色投资标地物。”孙翎表示。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从一季度的成交情况来看,产业园、物流仓储、办公楼,为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领域。

  为何外资投资热情较高,但一季度房地产大宗交易市场的实际成交规模未出现大幅增长?对此,卢强对记者表示,这与大宗交易的特点及外资的投资策略有关。

  “外资在策略上看好中国市场,但在具体进行投资时是很谨慎的,再者,完成房地产大宗投资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很快在交易上体现出来。此外,对于拟投资项目的市场表现,投资机构还需要最新的数据支持,除了看一季度的情况,还可能会看二季度甚至三季度的表现,如果项目收益情况能够达到投资收益标准,其才可能真正出手。”卢强称。

  “我们预计中欧体育,随着房地产政策企稳,以及投资活动复苏态势明显,大宗交易成交量有望在下半年集中得以体现。”卢强补充道。

TOP